辽宁科技学院,坐落于辽宁省本溪新城,前身是本溪冶金高档专科校园。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档职业校园,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校园经过本溪冶金高档专科校园、本溪大学、本溪师范高档专科校园、本溪市师范校园等四校兼并之后,2004年5月,辽宁科技学院经教育部同意,升至本科院校,至此站在了全国普通本科高档院校的队伍。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走过73年峥嵘年月,现在的辽宁科技学院成为了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展开的使用型本科院校。以“明道明德、求真务实”的校训和“坚忍不拔、百炼成钢”的辽科精力,致力于建造成为“国内闻名、省内一流、特征明显”的使用型技能大学,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展开。2016年辽宁科技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要点支撑的产教交融项目建造高校、教育部数据我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中美使用技能教育“双百方案”试点院校、“互联网+我国制作2025”产教交融促进方案试点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才能提高方案(百千万工程)”全国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高校立异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第一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使用型改变示范校,辽宁省机器人工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
校园在展开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始至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人才教育训练这个中心点,把培育和饯别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融入到师生的日常作业学习中,深挖区域赤色资源,传承赤色基因。校园依托本溪区域丰厚的赤色文明资源,着力维护开掘东北抗联遗址遗址,搜集抗联人物业绩,活跃展开东北抗联精力研讨。
辽宁科技学院活跃将东北抗联精力全面融入教育、科研、双创、文创、人才培育、学生作业以及党的建造等方面。2013年起,校园把东北抗联精力作为思政课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使用东北抗联陈列馆展开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一起,校园与本溪县委县政府签定抗联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在桓仁县展开抗联教育实习,在旅行、广告、环设等专业教育中推出相关实习产品。
辽宁科技学院在抗联精力融入教育、全员思政育人的路子越走越广大,先后建立“辽宁东北抗联精力研讨中心”、“辽宁省东北抗联精力今世价值研讨基地”,举行“东北抗联精力育人论坛”,建成“东北抗联精力育人筑梦空间”,打造抗战抗联音乐史诗《民族脊柱》等,深化阐释东北抗联精力的内在及今世价值,协同推进抗联精力育人作业,全力打造“东北抗联精力育人”赤色教育品牌,把抗联精力育人的触角有机融入到校园教育教育、科学研讨、办理服务等诸多方面,将以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仰教育为首要内容的赤色基因有机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滋补心田、立德树人,着力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此次论坛为东北抗联精力研讨者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研讨者们共享了关于东北抗联精力育人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会议有助于活跃推进东北抗联精力的进一步发掘,助力提高东北抗联精力育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建造者和接班人作出活跃奉献。
现在,抗联精力育人“筑梦空间”已成为面向校内师生和国内外受众理想信仰教育的宣扬阵地、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实践和立异的展现基地、传承赤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2017年12月辽宁科技学院创演了辽宁本溪区域抗战抗联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柱》舞台剧。表演以“民族脊柱”为主线,用义勇军魂、气贯长虹、艰苦年月、继往开来四个乐章演绎本溪区域抗战抗联的艰苦进程和巨大的民族精力,鼓动勃发新时代人们共筑我国梦的信仰决心。《民族脊柱》剧本均为本溪区域前史事件及原型创造,将国歌歌词原创资料地、东北抗联首要游击根据地、杨靖宇将军编写的歌曲等史实和前史体裁,200余名演职人员经过编乐(曲)配器及生动的演绎展现动身生在辽宁本溪区域抗战抗联的恢宏前史画卷。
辽宁科技学院将以更大的视界和新的视角进一步考虑和掌握东北抗联精力的首要内在,在赤色育人中饯别初心任务,在传承精力中执行立德树人,尽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抗联教育品牌,将秉承赤色育人精力,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东北抗联的故事,使赤色基因渗进青年血液之内,浸入青年心扉之中,把赤色基因代代相传,培育我国特征社会主义工作的社会主义建造者和接班人。